9月17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韵和鸣”艺术讲堂之《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多位名家大咖就文艺创作、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展开主旨演讲与深度对话按天十倍配资平台,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分享激发新思考、新愿景。
彼此成就
相互滋养、共生共荣,
“城市艺术生态骨骼让血液自然流淌”
艺术是城市的文化灵魂,城市是艺术的生长土壤。艺术与城市文化的酝酿发育、成长壮大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渗透、共同促进的内在有机联系。而一座城市的艺术生态,也从根本上塑造这座城市的主体形象,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幸福感和精神获得感。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四位优秀的艺术家从话剧、戏曲、舞蹈、音乐等不同维度,阐述了他们对本次讲堂主题的观察与深刻洞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阐述了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滋养”与“共生共荣”的动态关系,并以意大利威尼斯、英国爱丁堡、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诸多国际知名城市的闻名与发展为例,印证“艺术是城市发展的血脉动力,艺术生态是城市精神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指出,大湾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艺术生态的涵养与交融打下坚定基础,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湾区文化精神”。她乐见广州的城市文艺氛围越来越浓厚,“艺术节建立起城市艺术生态骨骼,让血液自然流淌。”她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扎根城市基因传统,凝聚大湾区艺术合力,以艺术为桥,联通世界,以文化为翼,共创未来。
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在主旨演讲《时代的“心情”与戏曲的“表情”》中指出,中国的地方戏曲承载着地域“表情”,同时戏曲随着时间迭代,能够记录下不同时代的“心情”。因此,“守正创新”要求戏曲在流淌传统血液的同时具备时代的特征,从而为后来者回溯时保有辨识度。“尊重传统,不固守于传统;致力于创新,不凭空创新。概括而言,走进传统是为了走出传统,走出传统是为了成为传统。”
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带来一段充满激情与美感的《在城市的虚实空间起舞》主旨演讲,分享了舞蹈与城市虚实空间的结合。他指出:“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是两种能力,一种是执行力,一种是想象力。我们永远要让自己的执行力不断积累,让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减分。”他更感慨道:“年轻人身上的想象力超越了我们这一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所掌握的技能,足够支撑他们这代人把脑海中的世界表现出来。”
“交响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日益成为我们与世界无缝交流的艺术形式。”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以《交响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为主题,从交响乐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切入,介绍广州交响乐团为促进中外交流、助力城市文化生态建设所做的实践与探索。他谈及音乐季和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指出音乐季与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广交自1998年起已连续举办29个音乐季,创中国内地交响乐团最高纪录,以各项富有创新性的音乐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存在,缺少了艺术只能是生存,有了艺术才是生活。”
内容创作
汲取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突破创新艺术再现方式
一座城市,犹如一个文化容器,是文艺创作的宝库。艺术之美提升城市品质,也塑造城市的文化精神。在高浓度、高质量的主旨演讲之后,本次艺术讲堂进入到更具互动性和思想流动的圆桌对话环节。首场圆桌对话“文艺创作与城市文化表达”,聚焦艺术创作本身,探讨了艺术与城市之间双向的灵感汲取与表达。嘉宾们的分享自在松弛,现场观众席中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他们感受到来自不同城市的艺术家们的激情、真诚,以及期待城市与城市之间文化艺术深度交流交融的热切之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惠庆分享道,上海是一座对女性友好、氛围自由的城市,每次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外地观众,特别是五湖四海的女性观众来到上海看戏,她都由衷感到骄傲。她指出:“城市和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它的底层逻辑和文化能够折射出整座城市、地域之间不同的人文关怀。”她认为,上海作为中国话剧的重镇,一向着重发挥当地的海派文化特色以及女性剧场氛围浓厚的优势,越是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越能够走进全国观众的心。
与上海相比较,中国香港作为一座国际都会,其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特征。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香港分会总经理陈国慧就近二三十年对香港演艺行业的观察,分享了这座城市戏剧生态中独特的“香港味道”。在《天下第一楼》里,她看到了“京味”和“港味”两种风味之间微妙的交集,“不同的文化交流可以在舞台上呈现,这是观众期待看到的。”她提到过去年轻艺术家纠结于是否要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来演出一个香港剧目,但随着《大状王》等剧目的成功,她观察到观众对于粤语独特韵律的喜爱,“语言反而成为了我们香港舞台作品的一个优势。”她也迫切希望能够和大湾区不同内地城市的艺术家及观众多多交流,将更多优秀的港产作品带到内地演出。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史前进近年带领广州歌舞剧院等院团创作出一系列有着鲜明岭南特色的“爆款”作品,特别是《醒·狮》《英歌》《龙·舟》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成为广东的闪亮名片。谈及这些作品的成功,史前进认为,“首先要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上,“在艺术再现的方式上找到更加突破创新的点。”除了对节目质量的重视,他十分在意观众的反馈,年轻观众对于《英歌》等作品的追捧和好评让他十分自豪。他始终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自己的创作,更多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艺术必须以一种更好的、浅显的方式来让更多观众喜欢,才能真正走到老百姓心中。”他期待广东本土的文艺创作能够更好地为城市赋能,打通大湾区的文化交流,通过舞台艺术把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好。
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在本轮圆桌对谈中也作出真挚的分享。他谈到两年前来到广州担任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感受到这座城市兼备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它的城市底蕴、对先锋艺术的包容,与大湾区政策优势糅合在一起,为文艺领域创造了一片得天独厚的土壤。在这样的环境里,广州交响乐团立足于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联动发展。“广交除了在广州本地演出以外,也在湾区的其他城市演出。我们有‘双城记’的概念,把我们的音乐会带到其他的城市,比如珠海、深圳。”不仅如此,大湾区城市在古典音乐领域也保持着高度一致,各乐团常常以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乐团的形式出现在重要场合,为年轻人才打造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平台和交流机制。
平台构建
艺术节展深入城市肌理,
多途径降低观众走入剧场门槛
如果说文艺创作是“源头活水”,那么艺术节展就是“河道与港湾”——不仅汇集各方优秀创作,连接与抵达市民大众,还串联起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互补与交融,更能带动文旅消费,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五位在国内文化艺术节展领域的领军人物,围绕“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展开第二场圆桌对话。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介绍,从规模体量、节目质量、名家名团首演首秀数量等数据维度来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前列的知名艺术节。每年金秋十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吸引了全国乃至亚洲各国的观众前来参与,体现出艺术节拉动城市文旅消费的引擎作用。他认为,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也为文化艺术的生长提供土壤,两者密不可分。艺术节作为平台,深入城市的肌理,对城市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他期待未来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互联互通、紧密结合。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于1998年,作为国内一年一度的古典音乐盛事,如何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分享,未来与传统的对话是关键。一方面,音乐节注重与歌剧、新科技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艺术家跨界合作,例如利用城市的古建筑、都市等空间,探索新兴的古典音乐表演形式。另一方面,注重对古典音乐青年音乐家的培养。她期待未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能与大湾区有更多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合作。
星海音乐厅同样于1998年落成开业,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演出场馆,通过策划和举办各类演出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广东省星海音乐厅主任、广州爵士音乐季总监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艺术委员会委员王冬云以粤港合作的音乐舞蹈剧场《乐动·舞界》为例,指出湾区深度合作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创作成果。谈及城市的艺术生态,她认为重要的是将优质的艺术资源呈现给观众。不论是艺术节还是音乐厅日常的演出策划,“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把最优质的节目带给观众,如何降低观众走入剧场的门槛,共享人类的艺术精品。”
广州大剧院是湾区文化地标之一。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从剧院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分享广州大剧院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共生。一方面,坚持节目策划的理念,多元引进体现国际化与坚持岭南文化特色并重。另一方面,以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等活动促进艺术对城市的反哺。“艺术不是快消品,剧院在城市文化生态当中,是‘守’的角色——守根、守初心。剧院不是看建筑有多恢宏、票房有多好,而是看有多少市民因为剧院的内容而热爱这座城市。”
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创立于国内音乐节市场“厮杀”激烈的2023年,迅速成长为国内头部音乐节IP。泡泡岛创办人,创娱无界创始人、CEO张翀硕分享其与前述节展截然不同的生长路径。在演出阵容、在地文化内容、用户体验与服务配套等方面,泡泡岛遵循体验至上的价值主张。此外,遵循“少才是多,少才是好”的理念,不做过多站次,而是以区域为单位每年规划少量站次,制造独特性和期待感。谈及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建议,张翀硕认为,市场化程度决定了一个节展的生命力根本,建议可采用特邀制、竞赛制、主动报名制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推进节展内容的市场化。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贺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欣 蔡丽怡 李春花 刘益帆 实习生 余励
编辑:彭思敏 陈逸芬 蔡思思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林经武 朱俊毅 杨杰 李行 实习生 张莹 黄炫超 孔维瑶 方骏祥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按天十倍配资平台
富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