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与更替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诸如契丹、女真等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逐渐被同化,融入更大的文化体系中。然而按天十倍配资平台,也有一些民族始终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至今依然存在,其中蒙古族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蒙古族曾经在欧亚大陆的广袤草原上雄踞一方,蒙古铁骑在其巅峰时期,曾建立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而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的先祖——室韦族,却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的夹缝中,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起源于大兴安岭的猎人,经历了五百年之后,竟然能崛起为世界的霸主。
关于室韦族的起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普遍的说法认为,室韦族源于鲜卑民族,鲜卑人也是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迁徙而来。鲜卑在内迁中原和河北后,仍有部分族人未随迁,他们便形成了室韦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室韦部落逐渐强大,并开始以“室韦”(或称“失韦”)的名义,与中原政权接触与交往。
“室韦”一词首次出现在北魏时期的史书中,最早被称为“失韦”,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一带。进入隋朝后,室韦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展,比北朝时期更为广阔。隋朝时期,室韦部落不仅向呼伦湖地区迁移,而且逐渐由一个单一的小民族群体,发展成为多个部落和民族的融合体。这个时期的室韦,虽然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牧民族,而是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依靠渔猎为生。然而,到了唐朝,室韦部落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剩余70%唐朝时期,室韦的部落已扩展为九个,其中《旧唐书·北狄传》记载了室韦的九个部落,包括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等。然而,尽管室韦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部落,它的存在感依然较为微弱。与同源的契丹、奚人相比,室韦显得过于弱小,更不用说与当时强大的突厥、大唐和高句丽等国相比。身处在强权环伺的局势中,室韦成为了许多大国争夺的对象。
在唐代史书中,室韦被视为唐朝的藩属国。自唐太宗贞观三年起,室韦便开始向唐朝进贡丰贵的貂皮,标志着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随着唐朝击败东突厥,成为东北亚的霸主,室韦也开始归附于唐朝,这一关系延续了多个朝代。唐朝给予室韦很大的政治支持,不仅在其地区设立了行政区,还为其建立了都督府,以加强对其的管控。然而,室韦对唐朝的忠诚度并不稳固,唐朝发生内乱时,室韦便开始表现出强硬的态度,甚至在某些时期发动了反抗。
在开元年间,室韦首领段普恪依仗自身骁勇,屡次挑起边境冲突。唐朝德宗时期,室韦的势力已经扩展至河东、朔方等地区,甚至与党项族联合,进行掠夺。虽然室韦不断骚扰边境,唐朝整体采取的是安抚政策,并未做出大规模的军事反应。
隋唐时期,东北亚的草原霸主突厥对室韦有着极大的控制力。《隋书·室韦传》记载,突厥总是以三吐屯来领导室韦。即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室韦依旧受到东突厥的统治。此时的室韦不仅要向突厥进贡,还要向隋朝进贡。在唐朝初期,室韦逐渐意识到突厥的衰弱,开始反抗其统治,并在公元745年突厥灭亡后,彻底摆脱了突厥的控制。
室韦与邻近的高句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隋朝时期。高句丽富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室韦则通过交换皮革、马皮等商品来获取铁、盐等生活必需品。双方的关系主要是贸易为主,边境冲突较少。
随着唐朝、突厥的衰落,东北草原的势力逐渐发生了变化。契丹与室韦等部落的力量逐渐崛起,并向东扩展,最终占领漠北草原地区。室韦人逐步演变为蒙古族按天十倍配资平台,经历了五代和两宋的蛰伏,最终崛起为蒙古帝国,成为盛极一时的世界霸主。
发布于:天津市富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